肿瘤的中医治疗·目录

第三章 六 慢性胃炎治验

  六、慢性胃炎的治验

  一、善辨虚实寒热气血

  郑老认为:“慢性胃炎,应以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、痞胀、贫血、消瘦、疲倦等证为辨证点,结合其他兼证及整体情况,辨其寒热虚实,在气在血及脏腑病位,以便准确做出诊断。

  (1)辨虚实以及病位:新病毒暴病多在肝胃属实,久病在脾属虚,兼有寒凝气滞痰湿,胀满畏食,饱则痛甚为实滞。隐痛冷痛,得食得温而稍安为中虚,补而不效多实,疏而不效多虚。痞胀得暖则舒,为气有余;脘闷食后为甚,气胀作坠为中气不足。呃逆噫喘,气逆在胃;胀及胸胁少腹,气滞于肝。脘痞腹胀,多为脾虚多滞。

  (2)辨寒热及病位:胃脘陈痛,痛热急迫,灼热口苦,多为胃火;冷痛得热痛减,为中虚胃寒。胃脘灼痛嘈杂,得食暂止,口干夜甚,质红苔光为胃阳虚,或阴虚胃热,嘈热醋心, 或兼吞酸,多为肝胃郁热。泛酸兼心烦口苦为肝火,吐酸兼脘胀喜温为脾寒。

  (3) 辨气血:初病痛兼痞,病在气分。痛久,刺痛拒按,屡治不效,病在血络。有便血史,或素日嗜饮者多兼瘀。便下紫黑血块,疼痛拒按,为络伤之血凝聚,瘀血在胃。中年之后,脘痛反复不止,吐鹭鹚沫,便黑形瘦,平时善郁,或呕粘液血丝者,当虑其恶变。

  总之,胃痛,或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突出症状,肝气郁结,横犯于胃,胃失和降;胃中积热,耗伤胃阴,胃失润降,伤食积滞,阻塞气机,胃气不降,寒邪扰胃,胃气逆乱,气血瘀结,胃络失和等,均能引起胃痛。但胃痛的性质有种种,一般说来,,痛势急迫,多属实证,新病;痛势隐隐,多属虚证,久病;胀痛或攻痛,多属气滞;灼痛,多属火热之证;刺痛或痛如刀割,多属瘀滞;胀满而痛,多属食滞;喜食热饮,多属寒证;喜食冷饮,多属热证;胃痛拒按,多属实证和瘀证;胃痛喜按,多属虚。但临证复杂,还须认真详察。

  二、治宜健脾和胃疏肝

  郑老治胃博采众方,兼取李东垣、则叶天士、张潞之长,融于一体,以甘湿扶中为主,采取健脾和胃疏肝之法。郑老认为,本病患者病程多在三五年以上,故虚证尤为多见,治疗以补虚健脾为主,少佐辛散。实则根据“通则不痛”原则,予以疏肝理气和胃消滞,如疾湿宜燥宜运,夹瘀当和营,夹滞多消补兼施,气滞则辛香疏导相配,郁热者清之或润养佐之,虚寒者温之补之。清阳宜升,浊阴宜降,胃阴不足,宜甘平润之;胃阳气虚,辛热通阳,痛久络伤出血则宜益气摄血,夹瘀者益气活血同用。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别,治法多用健脾和胃,疏肝理气为多,但证情错综复杂,遣方用药还要随机应变,务求其当,才能临证多验。

  三、辨证分型与施治

  (一)寒邪犯胃,中虚气滞型:本型证见胃脘绵绵疼痛,喜按喜温,呕吐清水,口不渴,喜热饮,常兼脘痞食少,神倦便溏,舌多淡红,边多齿痕,苔白脉细,治宜散寒止痛,健脾行气,方用良附丸合香砂六君子丸加减。

温馨提醒: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,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。
你可能感兴趣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