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的中医治疗·目录

第三章 三 肝胆湿热治验

  (五)肝胆湿热治验

  陈某,男,55岁,退休职工。1983年起有胆道蛔虫史。近十余天来右胁经常闷痛不适,昨起疼痛加剧,并向右肩背部放射,畏冷,发热,伴头痛,轻咳,口苦,不思饮食,无恶心呕吐,尿色微黄,大便正常。体温38.5℃。望诊:巩膜及皮肤未见黄染。触诊:腹软,肝于肋下2厘米触及,质软,无压痛,胆囊区触痛明显。舌质红,苔厚腻,脉滑缓。血检:白血球14800个,分叶91%,带状3%,淋巴6%。西医诊断: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。中医辨证:肝胆湿热。治宜利胆通幽泄热,处方:绵茵陈15克,盐枳壳、4.5克,川厚朴3克,木香4.5克(后入),枯黄芩9克,柴胡4.5克,川大黄6克(后入),杭白芍6克,粉甘草3克,风化硝9克(分冲),一剂。

  二诊(2月27日):诉服上药后,泄泻,稀便三次,寒热、胁痛及咳嗽有减轻,要求改方。前法既已中病,自宜乘胜而追。处方:绵茵陈15克,盐枳壳3克,川厚朴3克,木香4.5克(后入),苦杏仁4.5克,柴胡4.5克,黄芩9克,杭白芍6克,粉甘草3克,川大黄6克(后入),一剂。

  三诊(2月28日):寒热已罢,右胁疼痛轻,喷嚏,头痛,头昏。体温37℃;腹部触诊:右上腹胆囊区轻度压痛;血检:白血球9800个,分叶79%,淋巴20%。舌质红,苔微黄浊,脉弦滑。证挟外感,当兼解表。处方:绵茵陈15克,盐枳壳4.5克,川厚朴3克,川大黄6克(后入),荆芥穗3克,防风3克,苦杏仁5克,柴胡9克,黄芩9克,甘草梢3克,服二剂。

  四诊(3月1日):夜里口干,右胁偶有微痛,二便正常。触诊:腹软,胆囊区无压痛。舌苔微黄浊,脉弦。处方:绵茵陈15克,盐枳壳3克,苦杏仁4.5克,大黄4.5克(后入),柴胡4.5克,黄芩6克,杭白芍6克,甘草梢3克,鲜车前草30克,二剂。经随访,服后症状消除。

  按:本例表现上脘拒按,舌苔厚腻,乃阳明实热;而头痛、胁满、畏冷、发热,属少阳之证,可以说“热在胃而证未离少阳”。采用大柴胡汤加川朴、风化硝以涤胃热,仍从少阳之枢外出,一剂而泄泻稀便,腑气通而痛减,达到“通则不痛”的目的。故再投一剂,寒热尽撤,胆囊区轻度压痛,兼见喷嚏、头痛,则是夹感风邪,在大柴胡汤基础上加荆、防疏风。

  胆为清净之府,故胆以通为顺。若恣啖荤腥油腻,蕴湿生热;或外感六淫之邪,或瘀热在里,都能导至少阳枢机不利。然而少阳证不可下,本例却用下法收功,因热邪从少阳而来于结阳明,而少阳未罢,不得不借大柴胡汤加风化硝以下阳明无形之热,纵属权衡之计,亦在驾轻就熟而已。所以,在临床上对胆囊炎患者,辄运用本法而奏效。若是胆石症,在本方中可加川金钱草30克、郁金9克、鸡内金1.5克,研末吞下。

温馨提醒: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,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。
你可能感兴趣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