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对中医“七情”的认识
随着生物—心理—社会模式的系统观点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,中医心理学已是中医现代的重要课题之一,并为中医现代化建设展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前景。鉴此,本文就中医心理学与七情的关系,谈谈自己的见解。
1.古人对“七情”与疾病关系的认识
祖国医学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、完整性及其自然界的相互关系,如《内经》的“形神相关、心身统一”与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、喜、怒、悲、恐、惊”,宋代陈无择提出“三因学说”,认为“七情,人之常性,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,外形于肢体,为内所因。”这些皆表明人的情志活动与机体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七种情志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,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,如高血压患者若迂事恼怒,肝胆上亢,血压可迅速上升,发生眩晕昏厥等症。
2.“七情”的致病特点
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,在正常的情况下,不会致病,只有突然和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,超过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,使人体气机紊乱,脏腑阴阳气血失调,才会致病。其致病特点与六淫不同:①它可直接伤及内脏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怒伤肝”,“喜伤心”,“思伤脾”,“忧伤肺”,“恐伤肾”。②影响气机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怒则气上”,“喜则气缓”,“悲则气消”,“恐则气下”,“惊则气乱”,“思则气结”。③与外界情志异常波动也有重要关系。
3.“七情”与心理
笔者认为中医“七情”病当以心理医疗,即安慰患者的思想,使患者思想轻松,消除思想顾虑。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:“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”。因此,笔者认为中医心理学不但研究中医怎样治病,防病,养生等多方面学问,而且是医生的行医宗旨,应当引起广大医者重视,重视情感在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情感是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态度或体验,是认识活动指引下的情感,这符合中医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”(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)五志的观点(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称为“喜怒思忧恐”)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提出了“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灵、惊、劳、思”九气致病说。宋·陈无择《三因极—病证方论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七情病因学说。情志一般以适度的正常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,往往在过度的情况下成为病态,并成为导致其它精神的或躯体的病变的原因。《灵枢·本神》说:“是故怵惕思虑者伤神,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