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的中医治疗·目录

第二章第四节 中医肝藏象

  胆附于肝,肝之余气溢于胆,并借胆道而传出。胆经属胆而络于肝,肝经属肝而络于胆。肝主疏泄,胆主决断,两者构成藏腑相合关系。胆气郁逆则肝之余气无以出而郁逆,甚或肝郁化火;肝气郁逆,余气不溢于胆则胆气不足,决断失权。因此,“肝气虽强,非胆不断,肝胆相济,勇敢乃成”(《类经》)。临床上,肝胆常同病,肝藏之疾泻胆可愈,前贤治疗肝气上逆、肝火上炎、肝阳上亢、肝经实热,多取入胆经之药,如黄芩,或为君药或为臣药,如龙胆泻肝汤、当归龙荟丸等,以“令木邪直走少阳,使有出路,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”(《伤寒来苏集》)。《知医必辨》云,“胆附肝下,肝气上逆,必挟胆火而来……宜平其胆火,则肝气亦随之而来。”现代研究表明,胆汁和胰岛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物质基础。有学者发现,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与肝脏中的肝胰岛素敏感物质(HISS)密切相关,肝脏很可能是生物体内大的胰岛素调剂器官。

  2.肝与脑

  肝藏血,肝经脉“交巅入脑”,脑髓靠肝血的不断充养方能成脑神之用。肝主疏泄,升发,“凡上升之气,皆由肝出”(《类证治裁》)。脑中真气及主元神的功能必须依赖肝主疏泄、调畅气的协调配合。肝藏血功能失常,血不能上养于脑,则脑神失常,可见多梦、惊骇、梦游等神志病变。肝疏泄功能失常,肝气上逆,气血上冲于脑,扰乱脑神,则脑神之用失常,不能感知事物,记忆、思维能力低下和运动失司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阳气者,大怒则形气厥,而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。”“薄厥”即中风,“上”指脑,病因为怒,病机为怒伤肝,气机上逆,气血上冲于脑,阻塞脑窍,导致脑之神机逆乱的“厥”,出现神昏、不省人事等症。《类中秘旨》说:“今人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!若疏泄失常,肝气抑郁或亢逆,则见精神失常,情志失调,或清窍闭塞,或为中风昏厥;若肝失藏血,神失所养,魂不得涵养而飞荡,则见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……证是上实,而上实则下虚……盖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,以致血气并走于上。”

  脑为元神之府,总众神,肝藏的功能活动必须在脑神的统御下发挥正常功能。脑神的失常,也必然涉及于肝,出现相应的病变,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“喜怒不节则伤肝…若有所大怒,气上而不下,积于胁下,则伤肝”。《辨证奇闻》曰:“脑之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。”

温馨提醒: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,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。
你可能感兴趣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