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的中医治疗·目录

第八章 消化系统癌症

  2.肝郁脾虚型

  主证:胁痛如刺,痛引腰背,痛处固定,入夜更剧,胁下痞块巨大,消瘦纳少,舌质暗,有瘀点、瘀斑,脉沉细或涩。

  辨证:瘀毒互结,肝郁脾虚。

  治则:化瘀解毒,疏肝健脾。

  中成药:慈丹胶囊,每次5粒,每日4次。复方莪术消瘤胶囊,每次5粒,每日4次。癥消癀,每次1g,每日3次。参灵胶囊,每次4粒,每天3次。

  汤药:以伟达2号方加5号方加减:太子参20g,白术10g,茯苓10g,扁豆12g,怀山药20g,薏苡仁15g,川续断10g,补骨脂10g,红枣6枚,生姜3片,柴胡10g,白芍药12g,枳壳10g,川芎6g,香附6g,当归10g,炙罂粟壳10g,延胡索10g,川楝子10g,台乌药10g,青皮6g,炙甘草6g,降香10g,三棱10g,莪术10g,生牡蛎30g,郁金10g,炮穿山甲10g。

  按语:气郁日久,必生瘀血,阻于肝络则肝郁,不通则痛,故肿块日大,胁痛如刺,痛处不移;肝血为阴,夜为阴时,故瘀血入夜则痛剧。脾虚故消瘦纳少。治以疏肝健脾,行气活血,化瘀消积法。太子参、白术、茯苓健脾,柴胡、白芍药、枳壳、香附、川楝子、台乌药、青皮疏肝理气,三棱、莪术、赤芍活血攻瘀,降香、延胡索、郁金理血行气止痛;当归、白芍养血柔肝;炮穿山甲、生牡蛎养阴软坚消积。

  3.湿热结毒型

  主证:病势加剧,发热出汗,心烦易怒,口干口苦,身黄目黄,胁肋刺痛,腹胀腹满,恶心纳少,便干尿赤,舌质红绛而暗,舌苔黄腻,脉弦滑或滑数。

  辨证:肝胆湿热,瘀毒内结。

  治则:清热利胆,化瘀解毒。

  中成药:慈丹胶囊,每次5粒,每日4次。癥消癀,每次1g,每日3次。

  汤药:以伟达7号方加减:茵陈30g,白英30g,白花蛇舌草30g,茯苓15g,猪苓10g,白术10g,泽泻10g,丹参10g,郁金10g,虎杖15g,金钱草30g,姜黄15g,栀子10g,牡丹皮15g,蒲公英30g,半枝莲30g,厚朴10g,大腹皮10g,莱菔子15g。

  按语:肝郁气滞日久,气有余便是火,故气郁日久,化热化火,火热蕴于肝胆,致烦躁易怒,口干口苦,湿热阻于胆道而身目发黄,舌脉均显瘀毒湿热之症。茵陈、白英、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、利胆消肿、利水通淋解毒;茯苓、猪苓、白术、泽泻、丹参健脾利水渗湿、扶脾泄热、活血化瘀,郁金、虎杖行气解郁、凉血清心、利湿解毒、活血止痛,金钱草清利湿热退黄,姜黄疏肝利胆而行血,虎杖、栀子、牡丹皮、蒲公英凉血解毒、清热泻火,厚朴、大腹皮、莱菔子行气导滞而消胀。

温馨提醒:本书只供专业人士研究使用,不作用药指导和对患者的承诺保证。
你可能感兴趣
在线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