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瘀”和“毒”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,用于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并指导临床。古代文献有关“瘀”、“毒”的论述较多,但对于“瘀毒互结”致病的病因病理、证候特点、临床治疗等相关论述则很少,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研究。
“瘀”的基本字义是血液凝滞,同“淤”,如我们常说的“瘀血”、“活血化瘀”,《说文解字》:“瘀,积血也,从病,於声。”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形销铄而瘀伤”。在历代医学典籍中,“瘀”的含义慨括起来有以下几种:①污秽的,非生理的有毒之血。《证治准绳》:“百病由污血者多”,《皇汉医学》:“瘀即污秽之谓”。可见,“瘀”在我国古代中医病理学概念中已含有“瘀毒”的含义。②指病理产物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:“孙络外溢,则经有留血……”,《血证论》:“离经之血为瘀血”。③久病必瘀。《医林改错》:“久病入络即瘀血”。④郁积、停滞之意。《伤寒杂病论·阳明病篇》:“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……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。”
“毒”的本意是毒草滋生,《说文解字》:“毒,厚也,害人之艸,往往而生。”历代以来,人们将“毒”字广泛引申运用,如毒物、罪恶、祸害、危害、狠毒、厉害、苦痛、杀害、憎恶、憎恨等等,均有“毒”的含义。凡恶性的、暴烈的、极盛的、厉害的、凶狠的均可用“毒”来形容,例如人们将恶性肿瘤称为“毒瘤”。“毒”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极为广泛,概言之有以下几方面:①泛指药物,或药物的毒性、偏性。《周礼·天官·医师》:“聚毒药,以共医事”。 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”。②指病症,多见于外科,如丹毒、委中毒等;③指病因,包括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或毒性作用的各种致病物质。大凡内外致病因素,当其致病性很强,对机体危害严重时,便可称之为毒邪,又称毒气,在古代医药书籍中常称为时气、非时之气、异气、戾气、疫气、疠气、杂气等。《瘟疫论》:“瘟疫之为病,非风、非寒、非暑、非湿,乃天地之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。”“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,但有甚于他气,故为病颇重,因名之疠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