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学中的湿有外湿和内湿之别,有正常与异常之分。无论内外,适应人体生存的需要,维持生活环境一定的恒量,是正常的湿;影响和危害人体正常生 存的,是异常的湿,乃致病的因素,中医称之为"湿邪".正常的外"湿",是自然环境中有益人体的一定湿度;正常的内湿是人体内相对平衡地储存一定比重的水分。
这都是人们得以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。如果外界湿度过大,或人体内机能调节发生问题,水分潴留过当,均能影响健康,这就是中医所说的"湿病"的成 因。具体而分,前者为外湿,即"六淫"之一的湿淫;后者为内湿。外湿系由于天时不正,雨水过多而致;内湿则与恣贪瓜果,过多饮水以及肥甘厚味有关。"邪之 所凑,其气必虚",总因人体外表不固,肌腠疏松,或体内之脾胃运化,肺气肃降机能受碍,内在失去平衡,使过当的水湿邪气得以猖獗为患。
内外湿常能互为影响,出现复杂病理变化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称:"……雨湿流行,肾水受邪,民病腹痛,清厥,意不乐,体重烦冤……甚则肌肉萎,足痿不收,……饮发中满,溏泄,肠鸣……"就具体描述了湿病的各种症状。
2.湿病的特征
湿为阴邪,重浊粘腻而趋下,能遏伤阳气,阻碍气机,影响脾阳运化,不利筋骨肌肉,且易与其他邪气(风、寒、暑、热)合并为害。其所侵犯和附着部 位往往不同,可有表里和上、中、下焦不同见症,其来也渐,其去也缓,临床常见症状大体有肢体沉重疼痛、懈怠无力、嗜睡、头重如蒙如裹、纳呆、呕逆、肿胀、 溏泄等等。
根据湿之特性及其侵犯人体部位产生症状,湿病可分为表湿、里湿与表里合湿三种类型。
表湿脉证 表湿一般得之于雾露淫雨期间,或久居湿地,或淋雨涉水,或汗出粘衣。由于湿性濡滞,流注缓慢,故脉象细缓。湿邪归聚躯壳之表,因正气抗御作用而外越。人体 皮肤、肌肉、筋骨等外表躯壳部位,受到湿邪侵犯,出现四肢酸重,懈怠,嗜睡或足跗浮肿,发热不甚,头重如蒙如裹,一身重痛,脉浮缓或浮细等征象,是为表 湿。
里湿脉证 嗜啖肥甘及饮食茶、酒、瓜果,生冷不节,伤及脾胃,体内运化失去常态,水液的调节机能产生障碍,多余的水分便在胃肠内潴留起来,形成了脘腹痞满或肢体浮 肿,肠鸣,泄泻,小便短少,纳食不思,懈怠无力,舌苔厚腻,口干不欲饮,或泛吐清稀涎沫等胃、肠、脾、肾的症状,是为里湿。湿邪内注与阴气相搏,势欲内 凝,其脉为沉细或沉缓。
表里合湿脉证 表里合邪的出现,一为处雾露淫雨之地,或遇空气湿度过高的梅雨季节,或汗出沾衣而受外湿之侵;同时又内伤于生冷瓜果,茶酒肥甘,水饮停聚。两者造成体外防 御机能失调,体内运化失常,证见表热不甚,恶寒凛凛,一身重痛,头重胀痛如蒙如裹,四肢懈怠,或足跗浮肿,腹胀满闷不舒,肠鸣泄泻,不思饮食,小便短少, 或唾痰水涎沫;舌苔腻浊或白或灰,表里俱湿。湿盛则寒,邪势欲从外越则脉浮,欲从内凝则脉沉,故湿病表里合湿脉多应沉迟或浮细。
3.治法与方药
针对上述类型,结合病人素禀,治疗原则和方法不离下面三点:一是利小便,二是微发汗,三是汗利兼施。
(1)利小便 里有湿邪,一般利小便为主,使之从小便渗利而解。但必需审察病人禀性寒热偏颇,湿邪从化不同而用药。如症见脘腹痞满、肠鸣、泄泻、头重如裹、肢体浮肿、懈 怠无力、脉来迟濡或沉弦等,是为里湿偏寒,治当温化祛湿,方选胃苓汤、五苓散、苍白二陈汤或三仁汤加减。如症见头重而眩、肢体酸痛、倦怠无力或腹胀,小便 短赤或热灼、大便溏滞、气臭、口燥不和,舌苔黄腻、或粗糙而浊,脉来细数或弦大等,是为里湿偏热者,治当清热利湿,方选黄芩滑石汤、六一散、连朴饮、八正 散、桂苓甘露饮等。
(2)微发汗 湿邪在表,可以发汗而解,但因湿邪性质濡滞,来势缓慢,去亦缓慢,与风邪善行易解不同,故宜微汗缓图。如头重痛如蒙如裹、发热不甚、恶寒、一身重痛、四肢 酸软无力,脉来浮细,舌苔腻滞等,应微发其汗,使邪从汗出缓缓而解,常用方有羌活胜湿汤、麻黄加术汤、不换金正气散等。
(3)汗利兼施 湿邪窃踞内外部位,表里证候同时出现,治法或先表后里,或表里同时进行。如里湿严重,证见泻下不止,有厥脱现象,当以治里为主,治表次之,所谓"急则治其 标,缓则治其本".若表湿、里湿症状并见,可取汗利兼施、表里同时分解治法,采用藿朴夏苓汤、藿佩四苓汤、胃苓汤等,取其透发通阳渗利,使在表之湿邪从汗 而解,在里之湿邪从小便渗利而去。
如湿合热(温)邪,则为湿热(温),湿热熏蒸下注,口渴不欲多饮、自汗、四肢关节肿痛、腹满、目赤身黄,小便短涩灼热或腹痛,或大便溏滞、里急后重,苔黄腻,脉滑数,治当清热渗湿,方用连朴饮、甘露消毒丹、黄芩滑石汤、茵陈蒿汤、茵陈五苓散、八正散等。
湿合温邪,头痛、恶寒身重痛、胸闷不饥,午后身热,状若阴虚,苔白不渴,面色淡黑,脉弦细滞,方用苍术白虎汤、三仁汤等。
如湿合暑邪,暑湿相兼,身热心烦口渴,或胸闷腹满,不思饮食,小便不利,呕吐腹泻,苔白滑,脉虚濡涩,治当清暑利湿,方采六一散、桂苓甘露饮、藿朴夏苓汤、清暑益气汤等。
以上所述系单纯性"湿邪"为患的治则与方药。然湿为"六淫"之一,常与其他邪气(风、寒、火、暑)相合为病,因而出现的症状比较复杂,治疗更应 辨证论治。如与风邪相合,则为风湿,风湿相搏,一身肢体关节尽痛,汗出,恶风,发热(午后热甚),微肿,脉浮细或沉细,治应散风化湿,方用麻黄杏仁苡米甘 草汤、防己黄芪汤、桂枝附子汤、甘草附子汤等。
如湿夹外感寒邪,则为外寒湿,寒湿袭表,症见身重烦疼,发热,恶寒,无汗,肢体困顿,苔白滑,脉浮紧或浮滑,可与麻黄加术汤,或藿佩平胃散,发 汗解表,健脾祛湿。脾胃湿困,又加饮食生活不节,寒湿内凝,则为内寒湿,症见腹满胀痛、肠鸣、洞泄、食谷不化,方用理中汤、桂枝人参汤、白术附子汤、苓桂 术甘汤等。
此外还有数邪合并的,临床病变不一,治法更不能拘滞,总宜认真审察证候,辨明邪气侧重,权衡用药轻重,寒、热、温、凉调其适度,俾其切合病机,则邪去病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