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,《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》由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。
本书共五章,分别为学术探讨、经方验方的临床应用、疑难杂病治验、肿瘤治验、疑难病医案。是作者诊治内科、肿瘤科疑难杂症方面的经验总结。内容叙述深入浅出,对于中医、西学中医师在临床、教学、研究工作上都会有较好的帮助。
临床治疗结果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提高临床治疗结果,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。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,是提高临床治疗结果,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很基础之工作。郑伟达医师将其恩师郑孙谋、汪其浩的临证经验整理之同时,又整理出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,汇集成《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》。《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》集内、妇、肿 瘤、杂病于一炉而不乱,对每一病案的诊断观察、病理分析较为明晰,辨证立法严谨,对方剂的运用、药物的配伍都有独到之处。对每一病例的理法方药、辨证论治 的系统性、规律性说理较强。
前言
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,怎样整理并发扬它,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重大课题。中医学术之精华,以文献形式存在历代医籍者有之,以理论与临床经验掌握 于老中医之手者有之,散在于民间者亦有之,因此医圣张仲景倡导要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长”。郑伟达医师承中医传统,受师训,初中时即得到伯父指导,常于课余 阅读《本草纲目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温病学》、《张氏医通》。高中毕业后,系统地学习中医学理论,并参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四年的学习,先 后拜福州名老中医汪其浩主任中医师、郑孙谋教授为师,深得其传。20余年来从事中医中药的学习、研究和临床实践。近年来,以《郑氏验方秘传》为依据,着重 于中医中药防治肿瘤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探索。著有《八名方临床应用》、《中医治疗肿瘤经验》等书,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。研制出国家新药慈丹系列、参灵胶 囊、癌克星、甘芜逐水胶囊等十几种抗癌新药。
临床治疗结果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,提高临床治疗结果,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。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,是提高临床治疗结果,促进中医学术 发展很基础之工作。郑伟达医师将其恩师郑孙谋、汪其浩的临证经验整理之同时,又整理出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,汇集成册,名日《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》。本 书集内、妇、肿瘤、杂病于一炉而不乱,对每一病案的诊断观察、病理分析较为明晰,辨证立法严谨,对方剂的运用、药物的配伍都有独到之处。对每一病例的理法 方药、辨证论治的系统性、规律性说理较强。
《疑难杂病中医治验录》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内科、肿瘤科疾病的治疗经验,但也收集了少量其他科的疾病,绝大部分是疑难病症,叙述深入浅出,对于中 医、西学中医师在临床、教学、研究工作上都会有较好的帮助。因此,我认为该书的出版,对医界同道有一定启迪和参考作用,故乐为序。
精彩书摘
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,阳虚则外寒,阴虚则内热。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,其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。凡阴盛或阳虚者即为寒证,凡阳盛或 阴虚者即为热证。在肿瘤病人的辨证中,寒热辨证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及治疗用药,首先当辨清寒热之属性,特别是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寒热表现较为复杂,有寒热错 杂、寒热转化及寒热真假。
1.寒证
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寒证。肿瘤患者之寒证常表现为里寒、虚寒或实寒,其临床表现共同证候为:恶寒喜暖、面色灰白、肢冷蜷缩、口 淡不渴、无汗或自汗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长、舌淡苔白而润滑、脉迟或紧等。(1)阴寒内盛证此证即《伤寒论》太阴病证,主要是脾阳亏虚、阴寒内盛所致。太阴 病证属里虚寒湿证,其病因为中阳不足、脾不健运、寒湿内阻、升降失常。消化系统肿瘤病人多见此证,临床表现为,纳差食少、腹胀隐痛、喜温喜按、大便溏薄、 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、周身浮肿、大小便不利、舌淡胖、苔白滑、脉沉迟无力,如胃癌、大肠癌。
另外真寒假热证,亦是阴寒内盛,格阳于外所致。其表现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。如身热、面红、口渴、脉大等似属热证之候,但身热反欲盖衣被,口渴喜热饮而不多,脉大而无力,伴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谷、小便清长、舌淡苔白等。
(2)少阴寒化证
即《伤寒论》少阴病证。属于心肾阳气亏虚,机能衰退、抗病能力减弱所致。特别是肿瘤患者在手术、放化疗后常出现此证,临床表现为:恶寒蜷卧、精 神萎靡、手足厥冷、下利清谷、呕不能食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、舌淡苔白、脉沉细等症。亦可出现阴寒极盛证,如脉沉微欲绝,反不恶寒,面赤之“戴阳”假象。
2.热证
热证是指感受热邪,或阳盛阴虚所出现的证候。肿瘤之热证常表现为里热、虚热和实热。临床表现共同证候为恶热喜冷、口渴喜冷饮、面热目赤、烦躁不安、痰涕黄稠、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等。